产业研究
Industry research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我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制造经验,在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等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优势显著,顺差规模位列全球第一,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与丰富制造经验,使我国能够为客户提供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支持;另一方面,服务业的持续壮大与升级,推动我国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服务贸易取得显著进展,为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商务部商务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加工服务进出口总额1327.5亿元,同比增长2%,顺差规模1162.1亿元。维护和维修服务进出口总额1321.2亿元,同比增长18.4%,顺差规模267.7亿元。加工服务和维护维修服务的整体顺差规模占全部服务贸易总顺差规模的14.51%。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加工服务和维护维修服务领域保持稳健增长,彰显了我国在制造相关服务贸易领域的强大实力,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显著成效。
鼎韬产业研究院建立并应用“三力模型”体系,对近十年来我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深度分析和研究,全面解读我国在盈利力、竞争力和成长力等各个维度的发展态势和水平。
一、盈利力:顺差规模稳定但结构性压力显现
“盈利力”重点评估贸易收支平衡能力,涵盖逆差规模、逆差率及持续性等核心指标。
1长期顺差,但顺差规模有所下降
在WTO服务贸易统计分类中,我们将加工服务和维护维修服务统称为制造相关的服务。中国是全球制造相关服务贸易顺差规模最大的国家。
根据WTO发布的“Annual trade in services”统计数据,近十年中国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进口高速增长,但由于出口基数更大,因而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顺差基本保持稳定,从2014年的213.05亿美元小幅下降到2023年的207.64亿美元,但2014-2024年一直维持在200亿美元以上的高水平。
2 顺差率下降
尽管从绝对值上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的顺差规模一直保持稳定,但顺差占整个制造相关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更能反映出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变化趋势。2014年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的顺差率达到98.93%,即顺差规模占制造相关服务贸易规模的近100%。2023年,顺差率则下降到60.53%,九年时间下降了38.4个百分点,顺差逐步收窄的趋势非常明显。
二、竞争力:全球出口第三,但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与领先国家的差距缩小
“竞争力”重点评估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水平,涵盖全球位次、市场份额、绝对差等核心指标。
1 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全球出口第三
2023年中国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总规模和出口规模均位列全球第三,进口名列全球第五,顺差位列全球第一。
从总量和出口来看,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和出口排名全球第一的国家为德国,法国则均位列第二。2023年中国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43.04亿美元,出口总额275.34亿美元,均位列全球第三。
从进口角度来看,德国、法国、荷兰和日本分列全球前四名,中国以67.7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九。
2 制造相关的服务出口全球市场份额10.08%,下降了2.44个百分点
尽管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和出口规模一直稳定在全球前三位,但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近十年从2015年最高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4.33%逐年下降到2023年的10.08%,下降了近30%。
3 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出口绝对差0.058
德国是全球制造相关服务最大的贸易国,出口规模、进出口总规模均为全球第一。
从总量角度来看,2023年德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23.78亿美元,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总额为343.04亿美元,中国相当于德国的64.49%,接近三分之二。
从出口角度来看,2023年德国制造相关服务出口规模为292.17亿美元,中国制造相关服务出口规模为275.34亿美元,中国相当于德国的94.24%,出口绝对差为0.058,是除建筑外的中国服务贸易各细分领域中与全球第一差距最小的领域。
三、成长力:增速疲软与韧性不足的双重挑战
“成长力”重点评估产业的增长情况,涵盖出口增速比、进出口增速比、韧性度、结构比等核心指标。
1 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比0.53
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出口自2014年的214.21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75.34亿美元,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只有2.83%。对比全球角度,全球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出口从2014年的1710.95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2731.23亿美元,九年时间增长了59.63%,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为5.33%。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速是全球的53.04%,说明该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在不断减弱。
2 进出口增速比小于1,出口增速小于进口增速
中国制造相关服务出口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只有2.83%。
中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进口从2014年的1.16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67.7亿美元,九年时间增长了超过57倍,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57.12%。
进出口增速比为0.05,即中国知识产权进口增速是出口增速的20倍。
3 制造相关的服务贸易出口韧性度-0.517
2019年全球制造相关服务出口2368.95亿美元,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下降到2040.5亿美元,降幅达到13.86%,2023年恢复到2731.23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15.29%,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为3.62%。
2019年中国制造相关服务出口规模为296.97亿美元,2020年受到疫情冲击,下降到250.89亿美元,降幅达到15.52%,此后三年虽有恢复,但一直没有回到2019年水平,2023年制造相关服务出口规模为275.34亿美元,四年时间仍下降了7.28%,年度复合增长率(CAGR)为-1.87%,出口韧性度为-0.517。
4 结构比高于全球
服务贸易的行业结构,就是各细分领域占全部服务出口的比例。2023年全球服务贸易各细分领域中,制造相关的服务出口占比为3.45%。2023年中国服务贸易各细分领域中,制造相关服务出口占比7.22%。对比中国服务贸易与全球服务贸易结构之间的差异,制造相关服务为2.09,成长水平高于全球。
四、我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的趋势与展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的发展既承载着过去的成就,也孕育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当下,我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虽已彰显出产业链的深厚积淀,但也无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结构性矛盾。展望未来,我国在这一领域将通过多维度的变革与发展,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升级” 的华丽转身。
1 强化技术赋能是实现升级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当前,我国制造相关服务多集中于加工、维修等中低端环节,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数字化服务占比相对偏低。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一局面正迎来改变的契机。未来,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制造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运维”“远程诊断” 等新型服务模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能极大地提升服务的附加值,还将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以汽车制造服务为例,借助物联网技术,汽车企业可以实现对售出车辆的实时监测,提前预判故障风险,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精准的维修保养服务,同时也能收集大量数据用于产品的优化升级,提升品牌竞争力。
2 优化贸易结构,平衡进口依赖,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进口的快速增长虽反映出国内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但也隐藏着技术依赖风险。未来,我国将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掌握行业发展的主动权。加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大力推动国产替代进程。在维护维修领域,培育本土高端品牌,减少对进口精密设备的依赖。当本土企业能够生产出性能卓越、质量可靠的高端设备,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外部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干扰。
3 拓展新兴市场,构建多元化布局,为我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我国制造服务出口主要集中于欧美等传统市场,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市场拓展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展望未来,依托区域合作机制,构建海外服务网络,向国际输出 “中国标准” 和 “中国方案”,将成为我国制造服务出口领域的关键发展路径。
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布局区域性维修中心,形成 “制造 + 服务” 的协同出口模式。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而我国的制造技术和服务,能够与当地需求精准对接。通过输出优质的制造服务,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能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4增强抗风险能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是应对复杂多变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
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我国出口韧性的短板,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响应体系迫在眉睫。未来,政府将通过税收优惠、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降低企业海外拓展成本,为企业保驾护航。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联动也将进一步加强,形成 “抱团出海” 的强大合力。在面对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时,企业之间可以共享信息、协同应对,共同抵御风险。
5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虽然我国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效应已初见成效,但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对制造国际化的支撑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进一步打破行业壁垒,鼓励跨界合作,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制造服务出口的定制化金融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制造业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往往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定制化金融产品可以为其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顺利开展业务。
展望未来,我国制造相关服务贸易领域前景广阔。通过在技术赋能、贸易结构优化、新兴市场拓展、抗风险能力增强以及两业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我国必将在全球制造相关服务贸易领域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伟大跨越。
注明:凡本公众号注明“鼎韬观点”的所有作品,其知识产权归属于鼎韬产业研究院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鼎韬洞察”。
鼎韬产业研究院
专注于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与服务外包(TDS)领域的行业智库。鼎韬产业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深耕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数字贸易(Digital Trade)和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行业二十年,秉承“思想整合产业,平台聚集资源”的发展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精勤实践”的价值主张,聚焦数字技术加速融合下的产业新发展,将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共建产业发展新生态,持续为产业及客户提供卓越的研究咨询服务,已经成为中国TDS领域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创新发展的领航者及行业资源集成平台。近年来,鼎韬深度参国际机构及国家部委关于数字贸易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先后承接了东部沿海以及中西部多个省市地区的数字贸易研究咨询课题,对我国各地数字贸易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和实践探索成果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凭借卓越的服务鼎韬获得国内相关部门机构、企业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版权所有: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备案号:津B2-200802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