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研究
Industry research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稳居全球主要货币前列。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在全球主要货币中表现相对稳健”;今年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成果如何?今年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有哪些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日前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长,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的跨境支付、投融资、储备和计价等国际货币的功能全面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也有较大提升;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市场驱动、企业自主选择为基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迎来较好发展机遇
近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将推出基于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期权的消息引发热议。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也就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建议统筹各方力量,不断夯实基础,破除制约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障碍,按照‘本币优先’的原则,营造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良好生态,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和影响力。”3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披露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党委书记霍颖励的提案内容。
霍颖励表示,货币国际化反映国家的综合实力,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显著进展,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份额增至7%,成为近3年来市场份额上升最快的货币。
在市场人士看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这一举措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力的体现。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美元/离岸人民币期货期权产品,有助于丰富海外市场金融交易品种,增强其全球市场影响力,活跃市场交易;同时,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风险对冲工具;此外,海外人民币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人民币交易使用更加广泛,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据潘功胜介绍,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成果表现在:一是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占了约50%,2022年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是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
二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现在是第三,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和经济体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位列全球第五位主要储备货币。
三是人民币在金融交易中的使用不断扩大,我国债券先后被纳入三大主要国际债券指数,到去年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资产的余额为9.6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2倍,其中股票和债券的规模分别为3.2万亿元和3.5万亿元。境外发行人累计在我国债券市场发行熊猫债6300亿元人民币。
四是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元。去年与香港金管局签了常备互换协议,把互换规模扩大到8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扩展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安排,目前已在29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1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了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一些比较好的环境和机遇。”潘功胜认为,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随着人民币清算行和本币互换网络的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中资金融机构海外布局不断完善,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使用的网络效应。同时,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以规避货币错配风险的意愿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的动能恢复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投资和避险功能逐步增强。此外,随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国际货币体系发展更趋多元。
鼓励跨境贸易使用人民币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提升央企国企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使用比例。“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中体量大,处于供应链、产业链核心地位,具有较大话语权,能够带动境内外、上下游企业更多地使用人民币。”霍颖励表示,目前大型企业在跨境收支中使用人民币比例仍然较低,2022年增速不增反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建立激励相容的考核机制,鼓励企业在涉外投融资中使用人民币,企业相应要调整对外支付优先考虑使用外币的路径依赖,在对外贸易、直接投资、海外工程承包等方面能用尽用人民币,形成使用人民币的生态链。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在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收付中仍有较大空间。”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马骏说,因此,可以考虑将对外贸易投资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央企国企作为重点突破口,推动央企国企更好发挥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排头兵”“主力军”作用,提升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中的使用占比,在扩大使用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为此,马骏从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议:首先,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提升央企国企使用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加强部门政策协同,从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财政奖补、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予以激励,提高央企国企使用人民币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优化和提升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政策环境,不断营造人民币结算的良好生态环境。
其次,引导央企国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大局。国际业务占比高的央企国企应从国家战略和自身利益的双重选择出发,完善工作机制,树立“本币优先、本币结算”理念,逐步打破以往的交易惯性和路径依赖,实现业务能用尽用人民币。
再次,支持央企国企利用其在产业链和经贸合作中的影响力,在结算币种选择上争取更多话语权。一方面,发挥以点带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在集团内企业、产业链上企业与境外企业之间的交易结算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发挥央企国企在大宗商品计价结算、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的话语权,推动更多“走出去”企业使用本币结算。
此外,健全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持续深化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丰富离岸人民币产品,拓展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畅通人民币跨境循环。继续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加强对清算行的政策支持。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人民币交易、投资、避险产品,为涉外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
针对新的市场形势和政策导向,中国银行近日制订了“支持外经贸企业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行动方案”,提出十个方面的具体举措。比如,在扩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和融资服务规模方面,针对“走出去”企业、世界500强等各类客群的金融需求及使用场景,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持续扩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基础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覆盖面,2023年全年为境内外经营主体提供跨境人民币结算服务不低于30万亿元。
构建更加友好的投融资环境
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举措。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还比较低,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约为2%,与美元(约为40%)、欧元(约为38%)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尽管我国跨境交易中约有一半使用人民币结算,但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比重仅为18%,这与我国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不相符。此外,我国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还存在使用外币的路径依赖,金融支持不充分,人民币账户开立、流动性支持和货币汇兑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亟待跟进。”霍颖励表示。
霍颖励建议,一方面,鼓励企业在跨境贸易投资中按照“本币优先”的原则使用人民币,推动外经贸企业更多地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应对汇率波动。在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外经贸企业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使用人民币,可以减少货币错配风险、降低汇兑成本。建议集中多方力量做好企业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外贸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同时督促和引导金融机构结合企业需求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供优质跨境人民币金融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抓住人民币融资成本优势的时间窗口,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随着美联储大幅升息,当前美元融资成本显著上升、人民币利率相对较低。建议抓住时间窗口,支持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丰富境外人民币保值增值工具。同时,支持更多境外主权类机构、跨国企业等在境内发行熊猫债,多措并举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
此外,充分发挥人民币区域影响力,推动我国与东盟等重要贸易伙伴扩大使用本币。“东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额为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5.5%。”霍颖励说,近两年为促进人民币与部分东盟国家货币直接交易结算而推出的系列政策成效明显,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建议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推广成功经验,扩大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使用。一是增加人民币对东盟货币的直接挂牌交易币种;二是统筹推动优化双边货币合作框架,切实为双边银行和企业开立账户、提供人民币流动性、双边货币直接交易结算等提供相应的政策安排和保障,提升直接使用本币的便利程度。
下一步,潘功胜表示,一是聚焦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交易结算等基础性制度,完善跨境人民币基础设施,扩大清算行网络。二是加快金融市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进一步提高我国外汇和金融市场开放和准入程度,构建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三是支持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健康发展,完善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的供给机制,丰富离岸市场人民币产品体系,促进人民币在岸离岸市场的良性循环。四是提升在开放条件下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版权所有:天津市数字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备案号:津B2-20080229-9